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,为什么中国核心城市房价这么贵,即便是这几年腰斩了,工薪阶层也是望房兴叹!网上骂房地产的人,永远比支持房地产的人要多?
这些问题,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如果你连这个底层逻辑没有看明白,对不起,你一辈子都活在童话故事里,看不相!
第一个场景:在杭州运河边上,有一位穿着官服的男子,当时看着洪水被淹没的时候,露出了一声冷笑。
这两个场景,看起来没啥关联,但其实背后,隐藏着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谜题,那就是:中央跟地方的财权争夺战!
熟读历史的朋友,应该都清楚,从秦朝到清朝,几乎每一个朝代其实都在重复一个事情,那就是每当国力衰退的时候,中央就会放权给地方,去自救。
蒋老师最近在读明史,请大家跟我一起,穿越到明朝嘉靖年间,那个时候,我们的国库很空虚,朝廷入不敷出。
这个时候,下面的官员就献出一计,说现在江南很适合改稻为桑,因为丝绸卖到欧洲去,价格堪比黄金。
看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以为,这是双赢的局面,可事实上,江南官员联合当地的富商,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:就是趁着雨季,派人偷偷挖开了河堤,让洪水冲毁了良田,然后农民的稻田就全部泡汤了。
真的是穷生奸计,富长良心,当地官员之所以这么做,是为了压低收购农田的价格,让农民贱卖土地,但根据史书记载,当时某个县因为这个人为的洪涝灾害,三天饿死了1000多人。
丝绸贸易税对当时朝廷来说,确实很重要,但是嘉靖也明文规定,不准加重农民的负担,那地方官员怎么钻空子呢?
他们让富商收购农田之后,不给农民发工钱,而是按照工分区记账,年底开始分红,让农民辛苦一整年,最后拿到的钱还不够还债。这些挨千刀的!
当时在浙江有一位农民,在日记中写到,每天早出晚归,老婆孩子都下地了,但是到头来连盐都买不起,一家老小,瘦骨如柴。
你知道为什么国家明令禁止搞P2P吗?利息高得吓人,年化利息超过36%,有的甚至超过100%,你说如果P2P继续搞下去,老百姓都去借钱了,还能赚到钱吗?
回到1998年,那一年,数千万国企工人,收到了下岗通知书,在哈尔滨第一机床厂,200亩地,拥有40栋厂房,你知道吗?按照当时的估值,最少值30个亿。
而那个时候,下岗工人在厂里干了28年,最后只拿到3.6万一次性买断的钱,没有了工厂和宿舍,这些人得有地方住呀,但转过头来看,厂区旁边有一个新小区,上面一个广告牌写着,每平米5000元,而此时,工友们手里揣着3.6万,只购买7平米。
在卖的过程中,猫腻又出现了,专家评估组被收买了,刻意压低评估价,差不多只有当时市场价的十分之一,其中有一条生产线,当时市场上最少价值两个亿,结果评估组,你猜评估多少?2000万。人一旦被猪油蒙了心,什么事都干得出来!
当时这种案例少吗?一点都不少,辽宁有一个化工厂,占地300多亩,光设备价值12个亿,最后呢?以1.8亿卖给了私企。
私企从银行拿到巨额贷款以后,立马拆掉了厂房,开始新建商品房,还剩下一些设备和部分厂房,就租给外企,光每年产生的租金收入,就超过了原来买设备和厂房的钱。
其实当时不止是东北,全国各地国企都在改制,据统计最少有3000多万工人下岗,我们年轻人,没有经历过下岗潮,但是如今的大企业裁员降薪,跟当时是何等的相似。
下岗之后,再就业率只有不到30%,当时哈尔滨一位下岗女工,去面试保洁工作,而跟她一起面试的,还有之前在国企的工程师,堂堂工程师,面试做保洁,想想都心酸。
我们重新把目光拉回到1987年的深圳,当时在深圳拍出了全国第一块商业用地,楼面价差不多是800多元一平米,但是这个新闻轰动全国,然后全国各地都开始效仿深圳的土地招拍挂。
这不就是中间商赚差价吗?只要我把征收价格压一压,然后土地平整之后,引入多家房地产开发商来竞拍,中间的利润不都是进自己腰包吗?
我记得当时在2005年,南京一块土地拆迁补偿标准是24万一亩,那可是南京呀!兄弟们!24万一亩啥概念?
这样的案例,在当时太多了,杭州在2010年拍卖,起拍价是300万一亩,结果以3000万一亩的价格成交。
大家想过没有,开发商为什么疯抢土地,因为那个时候房地产爆发期,不管什么价格, 只要能够拿到地,都有赚!
当然,你以为地方政府就只是光靠卖地赚钱吗?想法太简单了,他们又发明了一个新时代的产物,叫做城司。
地方政府通过把土地划给城司,城司拿着地去银行抵押贷款,用贷款来的钱建设基础设施,修桥搭路,带动周边的地升值,拿了增值后的地,接着抵押给银行,不断循环操作,所以大家这几年看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高的吓人,30年都还不清了。
成都城司,在2008年的时候,注册资金才2个亿,到了2018年通过融资,撬动了超过1000亿资金,杠杆是500倍。
这些钱确实也用在了正道上,修地铁、建机场、建产业园,确实给城市面貌做了升级,但也有一个弊端,就是带来了巨大的债务。
我记得在2009年的时候,内地一个市长,在内部会议里面坦言,我们这一届修的桥,够下面三届还债了。
加杠杆的模式,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,那就是当房地产不景气,土地卖不动了,那么债务链条就断了,后果不堪设想。
为什么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出现各种奇怪新闻,什么公交车停运,教师发不出工资,医院也发不出工资,景区打包30年卖给运营商,路上的摄像头变多了,抓拍也更灵敏了,罚款变多了。
你知道现在全国隐性债务达到多少吗?保守估计是80万亿,某西部省会城市,负债3000多亿,每年光利息支出就是210个亿,超过这座城市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。
蒋老师这个月在基层调研了一圈,现在不管是市里的干部,还是县里的干部,还是乡镇干部,每天一睁眼,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搞钱还利息,根本没有精力去谋发展。
湖南某个地方,直接把山上的树全部卖光了,还有一个县,直接把一部分用电指标卖给广东,赚取收入!
是的,你没看错,用电指标都能卖!最后导致这个县干旱的时候,没有足够多的农用电用来抽水,导致大面积稻田干旱,粮食减产!
现代社会,地方使用土地财政压榨城市中产,千百年来,本质都没变,都是权力跟资本的游戏,普通人的财富,就这样被资本和权力侵占了!
当保障房归保障,让商品房归商品,富人多交税,补贴老百姓!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也是一件好事,是共同富裕的集中体现!
希望大家对房地产多一份期盼,少一份责骂,任何事物,都是在发展中改革,在发展中前进,在发展中优化。
2025年,一定是划时代的一年,是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关键一年,如何打赢这场关税战、打赢经济战、促进经济和消费内循环,我想,源头还是在房地产!
而当下,这把剑一定要用起来,从目前所有的救市政策来看,我们是很有希望的,我们这次是全民放水,定向爆破!
这不是吹牛,这是长期战略转型,中国从过去高度依赖房地产,到现在以高科技为主导的转变,这个过程一定是很痛的!
大家只需要记住,房地产这个行业不会消失,但是它一定会转型,首先说明一点,以投资为目的买房手段,这件事情,跟90%的人,跟90%的城市和板块,已经没有关系了!
普通人应该好好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专业技能,抓住时代的趋势和风口,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,赚到钱了,有一套房子自己住就行了,实在有余粮,一定要把它投入到核心城市中来,因为中国楼市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分化。
年轻人多把精力聚焦在提升自身价值上,而不应该想着每天投机取巧,未来很美好,但前提条件是,你要拿到通往未来大门的钥匙。